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MadNgh 作者:ngh
不断遇到一些模友的困扰,适用更长行程的避震,车壳被抬高,避震调节始终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这里针对避震的整体调节做一些分析和分享,希望帮助到更多的模友。

开篇图

扭腰高度有多少呢?盒子接近15cm

再来看看未调教原始状态

对比看看区别
可以看到,原始状态,大梁倾角更大(车身),影响梁上重心的不稳定性(更容易翻车),而且注意原始状态后轮已经离地,后续分析此区别原因,不要走开。
也许会有人说了,R1这款避震长达107mm,比原厂95mm大了部分,车壳会抬高,真的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原始状态


再来看看调教后的高度情况
是不是相当协调?

我们再来对比看一下,注意期间R1避震本身没做任何变动。
好了,看完相关对比,我们来开始实际调教。
-------------------------------动手调教分界线----------------------------



确认一下原始避震装配状态

先挑选调节件,避震升高调节件(高绞牙位调节)。

测试原厂支架和第三方相关孔位匹配的都能正常安装

初次安装情况
这里发现了问题,如果适用半圆头或者杯头螺丝,避震和加高件的间隙非常小,如果扭腰时,避震纵向运动倾斜度,极易碰到避震筒身,如果是筒身较粗的避震,情况会更加糟糕。

于是使用通常的办法,加长垫片,问题又来了,避震纵向成为了负倾角,这样对于大梁车身的稳定性是不利的。

那么动手,打磨一下调节件

再次安装,预留的间隙情况好转了

但是避震上端的避震垫片位调节因为纵向倾角影响始终是有限的,于是从避震下支点开始入手。
但是这里可以看到,原厂的下避震支架似乎已经完全没有调节空间。

于是适用第三方多孔位的避震下支架,跳出这个限制点,又获得了较佳的纵向倾角。

然后回到我们最开始的扭腰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个位置

上一篇:解读无人机的核心【飞控】下一篇:【5iMX贺岁片】无人机光绘摄影贺新春
责任编辑:5i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