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模事业伴随我一生 编者按:作者是我国现代航模运动中的一代名将,航模事业伴随他一生。少年时期就酷爱航模活动,养成了航模人特有的刻苦、好学、探索、创新、谦虚、坚韧、精益求精、团结向上的品格。在他参加的各项赛事中,无论1959年一运会上三级橡筋模型的“小耳朵”螺旋桨,还是1980年中日F3B比赛的座舱盖刹车装置,到后来他在F1C上使用的微型控时器、碳纤维折叠浆、F2C的发动机改进、再到退休后具有独特设计的遥控电动滑翔机都有与众不同的新理念新创造,在技术和运动成绩上一直都具有领先地位。作者还曾因劳累过度大病不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这个‘福’就是还能幸福地活着,继续从事我终生热爱的航模事业。”
新中 国成立不久,为保卫祖国,巩固国防,XXX、贺龙等我国老一代国家领 导 人从前苏联引进国防体育运动。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国防体育协会。在50年代初,举办了各个项目的培训班,宣传普及航空、航海、飞行跳伞、航模、无线电和射击等国防体育项目。学校航模组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一、学校的启蒙教育影响我的一生
我是上高中时才参加航模活动的,1954年,我们学校迁入新址,成立了航模组,航模组组长是**洲。我参加航模组比他们晚一年,当时我去报名参加航模组时,除了**洲,可能是别人不太了解我,他们不让我参加。我一气之下到原来的天津“鬼市”,后来叫天明市场,买了一块桐木旧箱子板。回家用木工手锯小心翼翼地把一公分厚后的桐木箱子板锯成三片;然后用小摊那里买的美国小铁铇子铇平;我想要做比他们还新颖的弹射模型飞机。于是我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最新式的“米格15”弹射模型飞机。做好后在学校的操场里飞,他们看了我的模型弹的高、飞的好,终于同意我参加了航模组活动。
航模组组长**洲是我同班同学,他不仅人品好,而且既聪明、又手巧,他制作的模型飞机非常精致、漂亮。在他的影响下,我们航模组的工艺水平都很高。**洲身体还特别的棒,他还是学校虎伏队的队长,他练出的虎伏绝技,无人能比。**洲还是舞蹈队队长,他担任男主角和女附中女同学跳的“鄂尔多斯舞”潇洒动情,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开眼界。**洲那可是当年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名人。后来考上北航,成为我国著名的航模健将。
我们中学的航模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洲带领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为此,我们的辅导老师田守仁还荣获了天津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二、参加航模活动丰富了课外科学知识,培养了拼搏奋斗的精神
其实学校成立航模组以前,我就早己对模型飞机产生了兴趣。早先我和住在我家不远的刘文章用卡片纸和麻杆做弹射飞机。后来用考贝纸糊制过热气球。热气球做好以后,在学校操场放上一个煤球炉,用来加热热气球里面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后,热气球快速地升上空中。
我还找到日本的图纸做了一架牵引模型滑翔机,记得那架模型的机翼从上反角处到翼尖,是平凸翼型过渡到翼尖成对称翼型。第一次试飞就遇到了上升气流,没有几分钟就钻进积云里消失了。
飞机为什么会飞?热气球没有动力怎么能飞上天?上升气流又是怎么产生的?每一次实践学到了一个科学道理,每一次放飞的成功都激发了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对航模运动的热爱,激励我去实现飞上蓝天的梦想。
两年前,我总结了几十年积累的上升气流知识和体会,写成“活说上升气流”文章在航模杂志上发表,让经验和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些年,学校的航模组在启蒙老师的组织领 导下,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加活动,把航模活动搞的热火朝天。
为了备战天津市首届航模比赛,我们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就连夜赶制模型。没有航模发动机找耀华中学的伙伴借,终于我们学校组成了有牵引、橡筋、自由飞模型飞机的团体比赛参赛队,在比赛中我们互相帮助、互助鼓励最后获得了冠军。在那一年我深深地体会到 “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树立了拼搏奋斗的精神。
在制作航空模型的活动中,要会设计、会制图、又要有会使用工具的制作技巧。设计模型首先学到的是模型飞机空气动力学:升力和阻力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平衡与安定性的分析、材料力学的应用。这些和我们在物理课上学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力的三要素等物理知识、以及和数学三角几何息息相关。为了解升力的产生,飞机为什么会飞?我们又学到了伯努利定律等流体力学的知识,课外活动所增加的科学知识,相辅相成地加深了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连做作业都觉得非常轻松。
|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